1月13日,長安詩社“本原詩歌”研討會在西安外事學院舉行。30余名詩人、作家就“本原詩歌”這一理念的內(nèi)涵特質(zhì)意義進行了深入研討,探索新詩發(fā)展路徑。
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延河》雜志社社長閻安,西安外事學院校長黃藤,終南令社社長、詩人呂剛,《詩人文摘》主編、詩人之道,《延河》編輯李畑熠,詩人張念貽、李偉、李輝、張惠妹、戴鵬飛、張旭升、王悅、孔卯、霍艷萍,作家李鳳陽、陳剛軍等省內(nèi)外三十多位詩人、作家應邀參會。詩人康雄虎,詩人、評論家宋寧剛,詩人、作家王剛主持會議。
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復興,新詩如何迸發(fā)魅力與時代共舞?長安詩社及《長安詩刊》創(chuàng)建人、西安外事學院校長黃藤在倡導新詩發(fā)展中,提出“本原詩歌”的理念。他從中國詩歌所走過的一路歷程中回溯尋本,直至《詩經(jīng)》,尋找詩歌最本原的特質(zhì)與要素構成,倡導新詩回歸思想性、形式美、意境美。即詩歌必須蘊含思想,保持高雅格調(diào),必須堅持韻律,保持音樂性,必須追求意境,保持藝術性。以此更好地與讀者達到共鳴,造就好作品,賦能詩歌發(fā)展。
秉承“本原詩歌”理念,長安詩社以《長安詩刊》為平臺,聚合一批立志高遠的詩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本原詩歌”鮮明特質(zhì)的詩歌,引領詩歌新風尚。2023年4月,長安詩社舉辦“重返《詩經(jīng)》現(xiàn)場——新詩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構想座談會”,黃藤在會上作主題發(fā)言,全面闡述“本原詩歌”理念。12月,純文學期刊《延河》以《尋找本來意義上的詩歌——在西安外事學院“重返<詩經(jīng)>現(xiàn)場”討論會上的發(fā)言》為題全文刊發(fā)主題發(fā)言,重磅薦讀。
本次研討會,與會人員圍繞“本原詩歌”理念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與探討。閻安認為要尋找本來意義上的詩歌,這就必須回到詩歌這個文體的初心,即詩歌的文體屬性到底是什么。他認為從根本上來說,詩歌的文體屬性就是推動語言發(fā)展、賦予語言以靈魂,給予語言重建能力,是一種語言的極致建制。他強調(diào)詩歌對文學文化至關重要,如果我們當代詩歌坐不到當代文學的第一排,我們的文學也將無望世界文學第一排;呂剛認為詩歌要表現(xiàn)的東西其實就是思想與情感,它需要講一點形式,講語言的簡潔,這很重要;之道認為詩人應該都是能獨立思考的人,真正的詩歌應該是有普遍意義、有公共價值的獨立生命體驗;王剛認為圍繞“本原詩歌”這一主張,應該更進一步進行理論的闡發(fā)和詩歌的探索,為新詩的中國式表達找到新路徑;康雄虎認為“本原詩歌”的理念蘊含大道至簡的中國哲學,持之影響必遠;張念貽認為“本原詩歌”理念在技術變革和智能快速發(fā)展的當今時代,對重新尋找詩歌的價值、審視人的情感與感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李畑熠認為復興詩歌詩學的影響力,就必須找到能夠整全地打量時代的眼光和心靈的詩人,也只有這樣的詩人群體才能發(fā)展本來意義上的詩歌。所有與會詩人就新詩的創(chuàng)作和體悟進行了交流。
早在2018年,西安外事學院就成立了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立足于對華夏文化和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印度文化這四大人類最早的“本原文化”的研究,研討中華文化的世界性使命,探究如何在中外文化交融中光大中華文化新的高度和光輝。黃藤表示:“中國文化所有領域,幾乎都有詩的痕跡,文學藝術都具有詩化特征。新詩是中國詩歌的現(xiàn)代形態(tài),推動新詩發(fā)展對文化復興意義重大?!彼瑫r強調(diào),“本原文化、本原詩歌的概念很大,其思想和學術體系的建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它們的目的絕不是復古守舊,而是要開新興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