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增長動能中國探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原主任、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黃晶以《我國碳中和技術體系構建與展望》為題發(fā)表演講,并參與圓桌討論。
黃晶表示,工業(yè)化以來人為活動排放溫室氣體的持續(xù)增加帶來了日益嚴重的氣候風險。剛剛閉幕的COP28取得了積極成果,但也有很多挑戰(zhàn)和困難,特別是發(fā)達國家承諾的資金問題進展緩慢。我國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發(fā)展迅速,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也樹立了綠色發(fā)展的良好典范。碳中和將導致整個能源體系和產業(yè)體系的顛覆性變革,有挑戰(zhàn),也有機遇。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科技支撐,同時市場、技術、政策要一起協(xié)同發(fā)力、不斷融合。三者的“交集”越大,科學技術的作用越顯著,“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可能性越大。
以下為發(fā)言實錄:
感謝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邀請,讓我有機會來新年論壇進行交流。下面,我結合我們的工作和各位參會嘉賓、領導、老師、同學們匯報一下我們對“雙碳”問題的體會。
這張照片叫“地出Earthrise”,(我們一般經常說到的是日出),1968年美國阿波羅繞月的時候,有一個叫吉米(音)的宇航員拍的,這個離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時候,說的那句著名的話還早一年。
吉米回來受到很熱烈的歡迎,也接受了很多采訪。其中,他有兩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句話,他說:他此時此刻感到一種巨大的孤獨感;第二句話,他說:他此次此時感到地球上的生活非常得美好。我覺得用這張圖片來理解我們現在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會有獨特的啟發(fā)。
在我們這樣一個“孤獨”的星球上,出現了一些環(huán)境問題,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雙碳”問題,主要是因為溫室氣體產生的效應,其中之一就是二氧化碳。我們有一個樸素的理解,我們所有的能量都是太陽來的,離太陽遠就會更冷。實際上,金星離太陽比水星更遠,但是它的的溫度更高,為什么呢?因為它有很大濃度的二氧化碳,也就是也有“溫室效應”。
地球的大氣圈層中如果沒有二氧化碳,平均溫度將是-18度,不太適合人類的生存。目前實際的平均溫度是15度,是因為有溫室氣體。這時我們發(fā)現“溫室”其實是一個很溫馨的詞,所以二氧化碳不是一個很糟糕、很壞的東西,之所以現在要減少二氧化碳是因為工業(yè)革命以來,工業(yè)化過程的人為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持續(xù)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并帶來了日益嚴重的氣候風險。
國際上,在科學層面對二氧化碳,特別是人為造成的碳排放,是否引起氣候的變化做了長期的研究和觀測。權威的機構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已經進行了六個評估周期,現在已經啟動第七個評估周期。前面的幾個評估周期對人為活動特別是化石能源使用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升溫,分別給出了“可能60%概率”、很可能90%概率、極有可能95%概率,而剛剛結束的第六次評估周期給出了“毋庸置疑”的結論。這是以概率的形式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溫室氣體引起的全球變化,同時,我們也希望從定性的“覺得變暖了”到定量的“變暖了多少”,這個問題就比較復雜,現在有一個大致的結果就是排1萬億噸二氧化碳會有0.45度的溫度升高。
因此就出現了所謂的碳預算,即如果要控制在一定的溫度內,有多少二氧化碳可排呢,簡單的計算就是1萬億噸。全球每年排大概400-500億噸左右,十年5000億噸,那么二十年就1萬億了,就0.45度,當然這是粗略的匡算,沒有包括動態(tài)的變化。2度、1.5度的碳預算是不同的,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很難達到目標,但總體上我們人類要有信心和雄心來控制溫升。
前面是科學進程,同時還有政治進程。在所有的政治進程當中最重要的節(jié)點是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和2015年《巴黎協(xié)定》。去年底在迪拜召開第28次締約國大會(COP28),154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氣候行動峰會,大會取得了許多成果,也提出一些能源、投融資、農業(yè)、健康、甲烷等領域多項聯合承諾與宣言。我也有幸參加中國政府代表團,從技術議題方面參加相關工作和會議等,會議上有很多的討論、進展和結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有“轉型脫離化石能源”的共識成果。
除了二氧化碳以外,還有很多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京都議定書》里面是有定義,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做出了“雙碳”承諾,所以總有人問,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二氧化碳還是包括非二氧化碳,這個問題一直有討論,一直到這次會議之前,中美《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xiāng)聲明》中將甲烷和其他非二作為重點合作領域,在迪拜會議的前期正式發(fā)布,在這個大會上中國的非二氧化碳問題的壓力就比小了,當然要控制非二氧化碳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工作。
COP28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也有很多挑戰(zhàn)和問題,特別是資金方面問題,進展一直是很緩慢的,當然也有技術方面問題。表述上也在變化,氣候變暖已經被“氣候危機”這個詞所取代,表明氣候變化的形勢仍然嚴峻。談判外有很多的活動,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和促進談判軌道的一些共識的達成。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科技支撐,這是我們構架的一個技術體系,里面有八個大的方面,里面有大類、亞類、子類、單一技術等很細的劃分。從總體來看,我們有還有巨大的節(jié)能潛力空間,把效率提上去也能節(jié)省很多能源。大家都知道現在我國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在全世界都是領先,在全球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范,但是我們面臨的幾個問題,也需要在這里討論一下。
第一,我們的雙碳目標要跟經濟發(fā)展密切地聯系起來。我們人均GDP還是一萬多美元,美國已經是五六萬,我們只相當于它的70年代的水平。所以我們到2035年經濟年均增速要不低于5%,到2035年碳強度年均降幅不低于5%,這兩個5%做到了,就奠定了雙碳目標的實現的重要基礎。
第二,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機遇是整個轉型帶來的各個方面的機會,這里說一下挑戰(zhàn)。這次COP28有三個“所有”:第一是所有化石能源,第二是所有溫室氣體,第三是所有國家。化石能源的爭論在成果文件中已經有最后的表述了,溫室氣體前面已經展開講到了,“所有國家”有什么不好嗎?大家都進來了我們壓力不就小了嗎?其實并不是這樣,如果我們排放小當然沒有壓力,因為你排放多,所以進來的國家越多,盯著你的人就越多,壓力就越大。
最后是市場、技術、政策要一起協(xié)同發(fā)力。大家都說應對氣候變化關鍵靠科學技術,但是光靠科學技術也不行,要三個方面同時推進,不斷融合、協(xié)同發(fā)力,市場、技術、政策三者的“交集”越大,科學技術的作用越顯著,科技“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就匯報這些。謝謝大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