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西四川機司善建者匯聚設計、施工、材料等多項創(chuàng)“新”動能承建瀘州市江陽區(qū)鄉(xiāng)村振興暨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園建設新建示范基地、服務點及配套設施項目,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為當地發(fā)展建設注入新動能。
該項目用地面積約1.8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15萬平方米,包括修復古建筑董允祠、新建董允學堂、山頂民宿、驛站棧道等多個建設內容,建設者充分結合當地習俗、氣候、地質、產業(yè)等因素運用新設計、新材料、新技術為這座極具美感的建筑增添了新的色彩。截止目前,董允祠古建筑修繕已完成,室內裝飾裝修和室外管網工程進行中;棧道工程完成90%,燈光布線安裝進行中;董允學堂主體工程已完成,參數化砌體、3D打印板安裝以及室外管網安裝進行中。
機器人木構董允學堂
“新”設計賦予建筑美學
董允祠位于董允壩,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該祠堂為歇山式屋頂,小青瓦覆蓋,清代木架結構建筑,全部采用榫卯結構,由正房、南北廂房、門房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建筑科學研究價值。因年代久遠,祠堂修建前期已破損不堪,善建者們從全國各地精挑細選的石料,在他們手中精雕細琢,從多個古建筑尋求的同款木料,在他們手中煥發(fā)新生,甚至每一張瓦片,都特意從各地老宅中購買,只為最大程度保護建筑原貌的同時完美還原古祠古韻。匠心、專注、細致、嚴謹,這便是修復董允祠的善建工匠們最真實的寫照。
項目以董允祠為核心,秉承“月因境時而缺”的理念,設計打造董允學堂,將董允祠包含其中,并運用多種新材料、新技術展現建筑美學和古韻之美,打造川南地區(qū)最大的異形鋼木結構農旅綜合體單體建筑。同時對周邊梯田進行改造,重現原有梯田景觀肌理,令梯田緊緊環(huán)繞董允祠,展現建筑美學和古韻之美。其他建筑物也以自然流暢、起伏錯落的不規(guī)則線條,與梯田遙相呼應,像極了一幅自然水墨渲染的山水畫。在展現這座古建筑與自然融合的魅力同時,對整個規(guī)劃區(qū)域的流線環(huán)通進行科學規(guī)劃,實現機動車、非機動車、人員、貨流與垃圾清理等動線的合理便捷性,以創(chuàng)新而科學的設計理念實現各區(qū)域高效聯動。
“新”材料盤活環(huán)境生態(tài)
為最大程度展現自然之美,該項目選用新型生態(tài)環(huán)保材料進行建設,如竹編欄桿、竹編扶手、竹編木飾面吊頂等,在保證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又保證了材料的環(huán)保和再生利用。建設者通過玻璃幕墻、磚墻及木材作為表皮材料,劃分出透明、半透明及不透明三種層次變化。尤其在磚墻的使用中,創(chuàng)造性的融入了最新參數化設計手法,將江陽八景從水墨畫變?yōu)榍嗑G山水,使得董允學堂的外立墻面通過陽光照射角度的變化,展現出流動的視覺效果。
機器人砌筑實體效果
“新”技術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在使用“新”材料的同時,項目還利用多項“新”技術來完成建設。例如:機器人自動化磚構,精準滿足定制化磚墻建造需求,機器砌筑效率相比人工砌筑效率提升50%,高精度預制生產使99%完成面尺寸誤差在5mm以內;利用3D打印技術,董允學堂外墻采用了“云紋”的異形條形紋理設計,每塊裝飾板造型各不相同,3D打印賦予了更高的形式自由度,有效解決建筑造型難點,生產效率提升40%;使用機器人木構技術,項目使用了大尺度異形木構件機器人加工技術,能夠針對雙曲木構件進行切割和異性復雜節(jié)點進行減材加工,加工過程產生的煙塵、廢屑也遠少于傳統的減材加工,相比傳統手工加工,精度提升至毫米級,加工效率提升50%;使用全域感知技術對全施工流程進行了監(jiān)控和技術支持,用于現場施工進度和質量監(jiān)控,迄今為止使用全域感知技術在現場檢查出各類質量隱患20余項,極大的保障了項目的高質量施工。
機器人施工過程
在工程建設中,董允祠與董允學堂被賦予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價值意義。董允祠定位為“傳統農耕文化體驗館”,以古建筑為基礎,與農業(yè)相呼應,展現本地歷史和農耕文明;董允學堂定位為“現代農耕文化體驗館”,融合多功能廳、田野餐廳等現代建筑,展示現代文明的魅力。通過兩者結合,構建多點、多面、多應用的農耕文化體驗中心,以新的旅游亮點帶動當地文旅產業(yè)及鄉(xiāng)村振興,助力董允壩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為華西善建者,四川機司人將全力以赴,以匠心鑄造精品,以創(chuàng)新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期待項目交付日,全新的董允壩可以走進更多大眾的視野,為當地發(fā)展注入全“新”動能。(通訊員:刁旭峰 蔡坤)
相關稿件